(美國版封面)
俄裔美籍作家以撒·艾西莫夫(Isaac Asimov)出版於1954年的作品(原在1953年10月到12月於《銀河雜誌》(Galaxy Magazine)連載,1954年由雙日出版社(Doubleday)集結出書),中文新譯版於2008年9月23日由貓頭鷹出版社出版,譯者為蔡心語。
西元3421年,地球人口達80億,物資匱乏,人類族群分裂成兩個體系──來自太空殖民世界,擁有制外法權的『太空族』與遵守經濟體制、團結合作的地球人。
隸屬於紐約市警局的C5級便衣警探伊利亞‧貝萊(Elijah Baley)被指派追查一件凶殺案。問題是,此案的被害人竟是『太空族』重要人物,而關於凶手證據卻指向紐約市的市民!
這下子貝萊除了同胞對太空族的厭惡以及激進組織的干擾外,還必須面對自己的問題。
因為當局為了避免「政治化」的影響,居然同意指派一名機器人──機‧丹尼爾‧奧利瓦(R. Daneel Olivaw)協助他辦案,而機器人恰巧是貝萊與所有地球人最討厭的事物。更糟的是,以局長為代表的當局,還要求他必須「獨自」破案以保全地球的顏面……
雖說《鋼穴》在名義上是一部「科幻偵探」小說。但故事的結構卻明顯地比我看過的任何一部偵探小說(是說也沒多少就是了!)都還要簡單的多,整個故事依照案發→偵查→解決的順序一步步地進行,所有的段落與情節都只是單純的為了案件需要而產生,沒有多餘的意義,甚至連個「伏筆」都談不上,用字方面也偏向簡潔。
單一的敘事支線和簡潔的故事內容。對於某些習慣性閱讀「懸疑式偵探」小說的讀者來說,可能會覺得不夠刺激。但是對於剛接觸偵探小說的讀者而言,大概會是一本不錯的入門好書。
不過,就我個人而言,案情的走向以及破案的方式並不是重點,倒是故事的背景,我比較感興趣。
在貝萊生活的時代裡,地球形成了一個『便利』的世界。在『經濟掛帥』的方針之下,人們住在相同的屋子裡,吃著一樣的食物並使用同一種語言,國與國間只剩下地名的差異(兩者之間甚至連生活的環境都一模一樣),任何不符合經濟效益的因素都會立刻被排除,所有的差異也都會在出現後,以最快的效率彌平於精準的計算之中.......這一切的努力,讓地球的各國的貿易前景達到最理想的境界,而最終的目的,就是為了供養那日益爆增的人口。
只可惜便利的生活環境並沒有讓人類社會更加團結,人與人間的相處也沒有變得比較容易.....過度的進步,反而把人們都變成了『膽小鬼』。擁擠的環境與忙碌的生活,使他們產生了一種錯覺,誤以為『地球』是他們唯一的資產,誤以為鋼鐵城市才是人類文明最極致的成果。
為了保住在城市裡的地位,人們犧牲了自己的文化、隱私與自由行走於土地上的權力,而他們每天汲汲營營於自己的生活,為的正是要避免突然失去現有的社會地位的窘境。對於那些已逝去的事物或者權力,他們則習慣以冠冕堂皇的說詞或者是理論來安慰自己。
這是一種悲哀,但更悲哀的是,那些身處其中卻仍然看不情事實(或者也可以說是不願意面對真相),而固執的沉溺於謊言中的人們。
但值得慶幸的是,在如此鋼硬的主題下,艾氏並沒有因此而特地為故事塑造出一批『模範公民』。因此我們看見的是一群有血有肉的人,在壅擠的生活下會生氣、會抱怨、會不耐煩,卻永遠不會是站出來反對的那個人,他們就像我們生活中的大多數一樣,在既定的體制下面對不合理的制度時,只有抱怨的份。
因此,透過簡單的情節與對話,我們更容易找到他們性格與社會制度中的矛盾點,像是他們的『隱私權』情結。雖然沒有人會承認,而且過度行使的話會變成『反社會』份子(潔西(貝萊的老婆)說的),但是他們對隱私的執著,已經強到了把它拿來當作『獎品』的地步。就拿貝萊來說好了,提升的社會地位讓他擁有一個小隔間、獲得使用單人衛浴和在自己家裡使用臉盆(?!)的權力,相對的,當他因為案情陷入膠著而有了降級的疑慮時,最常想到的也是失去這些『特權』時的感受(當然,最讓他難受的,還是降級之後的待遇問題)。只是就像我說的『沒有人會去承認這一點』。
接下來就來談談一些比較『人性化』的特質吧!在閱讀的過程中,我發現的一件很有趣的事,明明是中年大叔的貝萊在遇上類人機器人丹尼爾之後,居然莫名其妙的開始變幼稚了,開始炫耀一些看起來明明就沒什麼的東西(我實在搞不懂"罐頭城市機能"有什麼好炫耀的,不過貝萊要是改行去賣房子一定大賣呵~)反倒是比較年輕(印象中啦!)的丹尼爾一直扮演著理性說明的成人角色,這種『小學生』與『成年人』的相處模式,為故事增添不少莫名的喜感。另外,相信也有不少人在經過大半部的故事之後,都會忍不住覺得貝萊能號稱高手,純粹只是運氣好,就憑他亂槍打鳥的功力,能破案簡直是奇蹟。丹尼爾跟他比起來顯然有本事,也有邏輯多了。
不過,隨著案情的進展,我越來越覺得『破案』或許並不是艾氏寫這部小說的重點。因為他實在太常在小說裡凸顯出一個人口過於稠密的世界,一個隨時都可能崩潰的世界,還有人類對於『陌生事物』表現出的排斥與恐懼。次數頻繁到讓我開始覺得,說不定艾西莫夫根本就不是在寫偵探小說,而是在寫預言故事,一則與我們的世界有關的預言故事,只不過包上了謀殺案的外衣......畢竟,他筆下這個猶如『水滾青蛙』(相信大家一定都聽過,把青蛙丟進水裡,再慢慢把水煮沸的實驗方式,青蛙會在水裡無知的泅游著,絲毫沒有危機意識,等牠發現時已經難逃被煮熟的命運)般的世界,跟我們的實在有著相當大的相似之處。
根據德國世界人口基金會的統計,2011年的中後期,地球人口將突破七十億,跟故事中地球世界的人口差距不到十億,而且據我所知目前並沒有任何國家真正認真的實行『生育配給制』,未來大概也不太可能會有(好吧!我少算了中國的『一胎化』政策和『太空族』,不過管他的,反正全世界的人口一直在老化,估計再過幾年政策大概又改了,畢竟中國人一直想統治世界。至於『太空族』嘛......自從上次人類登入月球以來,你什麼時候看過有哪個國家宣稱他們到過月亮以外的地方,既然人類到目前為止似乎都不太可能踏出太陽系,那我們又何必去比較那些不知幾百年後才有可能出現的數據呢?)。雖然兩邊的人口差距似乎並沒有我們想像中那麼大,而我們顯然是兩邊之中科技較為落後的一方,但是有沒有可能艾氏早在數十年前,就已經預見,或者說是提供了我們一個未來可能的選項?
雖然,實際的結果可能大不相同。
我們與故事中的地球,有著太多的差異。其中的一點:就是他們早已毀滅,而我們岌岌可危但確實存在的「生態系」。另一點,則是非常純粹簡單的環境問題。我猜艾西莫夫在構思他的地球時,大概沒有考慮到「人文」的可能性,或者至少是有意無意的忽略了某些地區,才會導致這種(人口)總數相近,結構卻相差十萬八千里的情形。
但是無論如何,我還是很慶幸,我們擁有的是「這個」地球。我們科技或許沒那麼高,生活也沒那麼便利,但至少我們不需要去假裝我們還擁有,或者是已經失去某些東西,真是謝天謝地!
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
圖片來源:
(美國版書封)Asimov Isaac - Film - Já, Robot
http://www.nemesis.szm.com/film_jarobot.htm
(中文版書封)閃去冥王星 八月 2009(2011.4.6)
http://baronpluto.blogspot.com/2009_08_01_archive.html
(簡體中文版書封)钢穴 (豆瓣)
http://book.douban.com/subject/1391508/
其他資料來源:2011人口將逾70億 印度居首(2011.4.25)
http://hk.epochtimes.com/11/1/4/130096.htm
留言列表